社區藝術想像與作為──保育文化/活化社區

一個多星期前的星期日到過油蔴地的 活化廳 Woofer Ten聽一個題為《社區藝術想像與作為──保育文化/活化社區》的分享討論會

與會者共兩位分別是

鄭敏華 思網路 SEE的藝術工作者

袁小田聖雅各福群會的社工

SEE 是背後的含義是social, economy 和 environment

講者提到市區重建一般會有以下五學會參加: 建築、規劃、工程、測量、園藝。
她覺得保育有 physical 和 spiritual 兩方面。

一個我自己也聽厭的“集體回憶”鄭小姐認為可用“社會價值”代表。

很多活化了的建築,失去社會功能。
文化價值如 美學、藝術、等等 能作為社區轉變的記錄。
我們也應思考甚麽是“社區藝術”?是否能在社區裡感動人?

第二位講者小田
則表示喜歡活化廳的 開放性 / 公共性

他的經驗是灣仔區。那裡的重建,最少十個項目。 重建變成財富和權力再分配。 社福機構辦展覽、導賞團。。。 等等是希望用街坊的才能,讓他們有機會發聲。
重建涉及的市建局人口凍結登記、權力,霸權的問題。
他們遇到的、思考的如
小販角色是政治性?質性訪問 qualitative questions居民?
草根的定義?
市建局有兩張『官方』報紙 – 星島和經濟日報
和昌大押趕走到大王東街?
展覽的對象?重視誰? 目標?
誰是街坊的定義? 地域的規範? 街坊聲大一點?

雖然我沒聽完便離開,但談及的議題倒令我穫益良多。

Leave a comment